
对多数陷入债务困境的企业而言,“不清楚债务具体构成”是首要问题——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混淆、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错配、有担保债务与无担保债务未区分,最终导致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债务雪球越滚越大。做好企业债务分类管理,是化解风险的第一步。
首先,按 “债务期限” 划分,匹配资金流动性。将债务分为短期债务(1 年内到期,如应付票据、3 个月期银行贷款)与长期债务(1 年以上到期,如长期借款、应付债券),结合企业现金流特点制定还款计划:短期债务需用 “流动性资产”(如银行存款、可快速变现的存货)偿还,避免因 “长期资产(如厂房设备)变现慢” 导致逾期;长期债务可搭配 “长期收益项目”(如正在建设的生产线),用项目未来收益逐步清偿。例如,某制造企业有 1000 万元短期债务与 2000 万元长期债务,短期债务可用 300 万元银行存款 + 700 万元存货变现资金偿还,长期债务则通过新生产线投产后的年利润 500 万元分期覆盖,避免短期资金压力集中爆发。
其次,按 “债务担保方式” 分类,防控代偿风险。核心分为三类:1. 无担保债务(如信用贷款、应付账款),风险在于 “逾期后直接影响企业征信与商业信誉”;2. 抵押 / 质押债务(如用房产抵押的银行贷款、用股权质押的融资),风险在于 “逾期后抵押物被查封拍卖,影响核心经营”;3. 保证担保债务(如为关联企业担保的债务),风险在于 “被担保方违约时,企业需承担连带还款责任”。分类后需建立 “担保债务台账”,标注每笔担保的到期日、被担保方经营状况,若被担保方面临资金困难,需提前准备代偿资金或协商解除担保,避免 “替人还债” 导致自身危机。
最后,按 “债务来源” 分类,明确协商优先级。分为金融机构债务(银行贷款、信托融资)、经营性债务(应付供应商货款、应付员工工资)、民间债务(向个人或非金融机构的借款):金融机构债务协商空间在于 “展期、降息”,需提供企业经营数据证明还款潜力;经营性债务协商核心是 “维持合作关系”,如与供应商协商 “延长账期 + 按比例分期”,避免断供影响生产;民间债务需注重 “人情与法律边界”,既要坦诚沟通还款困难,也要明确拒绝 “高利贷” 的额外诉求。通过分类,企业可清晰掌握每类债务的风险点与应对策略,从 “被动偿债” 转为 “主动管理”。